成华东区医院:中药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可能跟性别有关系?
成华东区医院:中药源自植物、动物、矿物,临床使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因此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较化学药物更加复杂。除药物相关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外,由于性别、年龄、体质等的差异,即使同一种药物,某类人群有可能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哪些因素使我们与众不同呢?用药时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年龄
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变化的机体,对中药成分的吸收、输布、转化及排泄不同,从而影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说,成年人机体已发育成熟,脏腑功能完善,药物成分被吸收后,机体能较快地输布、转化及排泄,敏感性低,耐药性强;婴幼与老人则相反。
在常量应用的条件下,有些有毒中药对成年人可能不会发生损害,但对婴幼与老人则可能有害。具体而言,婴幼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形体娇嫩,脏腑功能尚未完善,寒热虚实,均易变更;老年人处在身体衰老阶段,形体衰老,气虚血亏,脏腑功能减弱,或患多种慢性疾病,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组织形态与生理生化机能发生了变化,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
二、性别
不同性别的个体,体质差异很大。如女性平均体重轻,男性平均体重重。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为阳刚之体;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为阴柔之体。妇女还有月经期及妊娠之生理变化……这些差别均能影响机体对中药的敏感性与耐受性。
因此,用药时,成华东区医院也会考虑到性别差异因素,如麝香虽善破血通经、消肿止痛,但有增加月经量与下胎之弊。常量应用,施于男性患者,则不会有大害,施于经期或妊娠期妇女,则有导致血崩或堕胎之害。
三、病理状态
成华东区医院: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而影响或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甚或产生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影响因素,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开病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负面影响,防止因不同的病理状态导致的不良反应。
如热盛气分、阳明热炽的高热患者,对大苦大寒的清热泻火药的耐受性增加,可以耐受一般人过量即会伤阴败胃而腹泻便溏、食欲减退的苦寒之品,如黄芩、黄连、大黄、板蓝根、栀子等;如具有解热作用的中药(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可使发热者体温降至正常而对正常的体温却没有影响。
四、个体差异
一般而言,在年龄、性别相近的情况下,多数人对某一药物的反应是相同或相似的,但也有极少数人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人不同,存在质和量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个体差异。
导致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一是高敏性,有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仅用较小的剂量就会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剂量稍大即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二是耐受性,与高敏性相反,有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别不敏感,必须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药理作用。
三是特异质,如先天缺乏G-6-PD的患者在应用磺胺类、呋喃类等强氧化性的药物后即可能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症。
五、精神因素
用药者的精神状态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都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安定、乐观的情绪,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克服、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能使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协调,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烦躁焦虑、忧郁悲观、愤怒恐惧等情绪,能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而对治疗药物信心不足,甚或怀疑药物的患者则不仅疗效欠佳,而且还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六、种族与环境
成华东区医院:不同种族的人体,在遗传和变异规律的支配下,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工作环境,如气候、水土、劳作方式、性情及饮食习惯等不同,其体质也不同,因而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及代谢速度不同;患者所处的环境,如居住条件、气象变化、温度湿度都能间接地影响或改变机体状况,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增强或减弱药物的不良反应。
(图片源于摄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