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肿瘤,最好的方法是早发现早治疗,发现的越早,就越能快速投入治疗当中,治疗的越早,那么康复的概率就越大,那么生存期也就越长。如果发现肿瘤发现的较晚,治疗的效果也会更差,甚至还会因为治疗方式出现很多不良症状。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成都专业中医肿瘤医院江学文主任为我们科普肿瘤患者到了晚期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1、疼痛
肿瘤晚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肿瘤患者难以忍受的疼痛,当然,出现疼痛的症状也就恰好证明了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的阶段,并且疼痛会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扩散而逐渐加重,很多肿瘤患者甚至不是因为肿瘤死亡,而是因为疼痛。疼痛会逐渐变得十分难以忍受,并且夜以继日,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如果疼痛很长的时间了,那就说明止痛药也起不到作用了。
2、全身溃疡
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的同时,还会出现局部或者全身性的溃疡,在肿瘤患者病变的部位。会因为癌细胞的快速增长导致人体供血不足,甚至出现某部位组织坏死,从而引发感染最终直接溃烂。
3、发热
还有一些肿瘤中晚期患者出现病情恶化时,还会经常发热。这也是在中晚期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肿瘤病人的发热可能是由于肿瘤代谢物、致热源所致,如果是只有少量的代谢物人体会自动调节,所以常常感受不出来患者法人,但是一旦肿瘤迅速发展,逐渐增大,代谢的坏、死物增多的话,体温就会有十分明显的升高,最常见的是以38.5度,如果只是单纯的肿瘤热的话,是很少有十分高的温度的,最主要的是持续的低热是晚期的一大信号。
4、体重下降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直观的现象就是体重在某段时间快速下降,虽然绝大部分肿瘤患者都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但是晚期的患者这一点却尤其明显,因为癌细胞不加以控制或者控制不住的话,会在体内不断繁殖和新陈代谢,局部的养分不够就要从其他细胞那里汲取大量的养分来进行发展和扩散,这就导致了肿瘤细胞越来越大,而其他细胞营养持续不足,这就是肿瘤患者快速消瘦的原因,这时还会引起其他的并发症,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等,人体摄取的营养少了,患者的体重就下降的更厉害了。
5、浑身乏力、总想睡觉
晚期的肿瘤患者因为肿瘤本身和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均会引起肿瘤患者的乏力,一旦持续乏力,肿瘤患者就会频繁的开始出现睡意,睡眠时间也会逐渐增加,甚至还会持续呈现断断续续的睡眠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睡觉的次数越来越多,睡觉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甚至连续睡几天,这个时候家属应该和患者多聊天,让他开心,因为即使他们呈现的状态时无意识状态,但是仍然能够听到周围的声音。
成都专业中医肿瘤医院专家江学文主任提醒大家:到了肿瘤晚期,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是什么肿瘤,不要一听医生说自己是肿瘤晚期就觉得没救了不治了,肯定没有希望之类的话,还会有人觉得无论是什么肿瘤,既然已经是晚期了,还有治疗的必要吗,江学文主任提醒大家:当然有治疗的必要,肿瘤和肿瘤之间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肿瘤晚期,还分了很多不同的类型和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二、我院中医如何治疗肿瘤
肿瘤到了晚期,不仅要积极治疗,还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要根据肿瘤患者的病情、意愿、家庭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方案,让病人的生命得到有效的延长,根据肿瘤治疗的多样性,来决定治疗肿瘤要采取规范化和个体化的方案,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中医治疗,和西医的手术放化疗不同,不仅可以减轻西医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还能够扶正固本,并且在西医治疗的过程中,运用中药的话,还可以提高治疗疗效,防止治疗后复发和转移,减轻治疗过程中手术放化疗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中医还可以调整脾胃,让患者能吃能睡,改善各种症状,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医是中华之国粹,而肿瘤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影响着数以万计华夏儿女的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历经数代先贤临床研究与治疗验证,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治癌消瘤体系”,该治疗体系结合多年治疗临床经验,收集大量名方、古方、验方不断修正改良,并汲取现代中医抗瘤技术,集纳多项中医特色诊疗方法而成。
成华东区医院/成都东区中医肿瘤研究院的“中医治癌消瘤体系”是以“肿瘤”和“机体”这两个中心来展开治疗,肿瘤患者之所以病情来势汹汹,危及生命,是因为癌细胞快速生长,到处转移,破坏脏腑功能,快速遏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防止肿瘤细胞到处转移,才能使患者病情稳定,症状缓解或消失。健全患者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阴阳平衡,自身机体抗肿瘤能力恢复,才能从根本上使病情得到稳定,与癌共存。在这种核心治疗方针的指导下,针对性治疗,尊重个体差异,标本兼顾治疗,既能减轻改善患者当前出现的症状问题,也可以让瘤体逐步缩小,病情稳定,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
同时配合我院引进的大型中医诊疗器材现代中医诊疗技术——“体外高频热疗仪”,成功运用于临床,该方案直达病灶治疗,增强口服中药的疗效和吸收,扶正祛邪、化瘤止痛,改善由肿瘤本身或者西医治疗带来的不良症状,稳住病情、防止肿瘤复发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图片源于摄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