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区的疼痛,那种隐隐的坠胀感,或是绵绵不休的钝痛闷痛,让许多肝肿瘤患者整日心神不宁。成华东区医院江学文主任安慰患者:当西医常规止痛难以完全缓解,或是担心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不妨把目光投向中医:这套传承千年的医学体系,尤其擅长化解肝区不适,让疼痛不再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当肝脏出现肿瘤,就像精密仪器中卡入了异物,首先影响的便是 “疏泄” 功能:气机不畅则气滞,血流受阻则血瘀,痰湿水饮也易随之积聚,最终形成中医常说的 “不通则痛”。《景岳全书》中说:“痛者,血气壅滞而不行也” ,肝肿瘤患者常见情绪低落、胸胁胀满,正是肝气郁结的表现。
肝气淤堵日久,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血液运行,导致肝区出现 “胀闷痛”—— 这种疼痛常随情绪波动加重,生气或焦虑时明显,仿佛有团气在胸口来回冲撞,按压时痛感并不剧烈,却让人坐立难安。
肝肿瘤患者若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逐渐聚成痰湿,像一块湿毛巾裹在肝脏周围。正所谓“湿为阴邪,其性黏滞”。
此时的疼痛多表现为 “沉重钝痛”,患者常描述为 “肝区发沉、像压了块石头”,尤其在梅雨天或潮湿环境中加重,还可能伴随乏力、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症状。
成华东区医院江学文主任指出:面对肝区疼痛,中医既不会 “头痛医头” 盲目止痛,也不会一味攻伐损伤正气,而是遵循 “通养结合” 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体质与病情,分两大方向调治。
疏通气机
针对气滞、血瘀、痰湿等实邪阻滞导致的疼痛,中医以 “通” 为要,通过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祛湿化痰,恢复肝脏的气血运行。
疏肝理气:肝气郁结是许多肝肿瘤患者疼痛的起点,中医调治时常用柴胡、香附、郁金等药材,它们就像 “交通警察”,疏导停滞的气机。比如柴胡能引药入肝,帮助肝气舒展;香附则被称为 “气病之总司”,擅长化解胸胁气滞带来的胀闷痛。
活血通络:若疼痛呈刺痛、夜间加重,或舌质紫暗,多与血瘀有关。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中医可能会选用丹参、川芎等活血而不伤正的药材,配伍为方剂:丹参被称为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既能活血又能养血;延胡索更是 “专治一身上下诸痛”,能缓解固定部位的刺痛。
祛湿化痰:对于湿浊较重的患者,茯苓、陈皮、薏苡仁等药材便派上用场:茯苓健脾利湿,从源头减少痰湿生成;陈皮理气化痰,化解黏腻的痰浊阻滞,让肝区的 “沉重感” 逐渐减轻。
滋养肝肾
针对气血阴阳不足导致的虚性疼痛,中医以 “养” 为基,通过滋阴养血、补益肝肾,让肝脏重新获得气血的濡养。
滋阴养血:肝肾阴虚的患者常感肝区隐隐灼痛,伴口干、眼涩,此时熟地、枸杞、麦冬等药材登场:熟地滋肾填精,枸杞养肝明目,麦冬养阴生津,三者搭配如同给干涸的肝脏浇灌 “营养液”,缓解虚热灼伤带来的隐痛。
补气健脾:气血不足的患者疼痛常伴乏力、面色苍白,中医可能选用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黄芪补元气,党参健脾养血,白术燥湿健脾,通过增强脾胃运化能力,让气血生成有源,肝脏得以 “吃饱喝足”,自然减少 “抗议” 般的疼痛。
许多患者反馈,配合中医调理后,不仅身体疼痛减轻,连面对疾病的焦虑感也随之降低,更有信心积极应对治疗。
成华东区医院江学文主任说:肝区的隐痛与钝痛,既是身体的警示,也是中医介入的契机。它提醒我们:疾病的调治需要兼顾 “病” 与 “人”,既要化解局部的疼痛,更要修复全身的失衡。正如《医宗必读》所言:“治痛之道,当知虚实,当辨寒热,通养结合,方为正法。”
如果您或家人正被肝区疼痛困扰,不妨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尝试中医调治。它或许不会带来 “立竿见影” 的止痛效果,却能在日复一日的调理中,帮您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让疼痛不再是生活的主角。
注意:本文列举出现的所有中药材只是举例说明,患者朋友不可私自抓药服用,需由专业的医师看诊,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给出建议后再采取具体措施。任何治疗方法都应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避免自行随意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