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养生要“内润秋燥”怎么做到?成都东区中医肿瘤研究院江学文主任表示秋冬养生的关键,就在于“外御寒、内润燥”。顺应气候变化,保持人体内的阴阳平衡,避让秋天的肃杀之气。下面给大家说说!
1、内润秋燥
干燥,是秋天的基调。
而秋冬的“燥”,不同于刚立秋时的“温燥”。
此时气候偏凉,寒与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的邪气,我们称之为“凉燥”。
人体五脏中,肺对应秋,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
燥邪之气极易在秋天侵犯人体,调养不当就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皲裂等秋燥症状。
在干燥的秋冬里,从饮食、居处两方面入手,让身体“滋润”起来。
2、饮食之润
秋冬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题。
需要“养阴液,润肺燥”,让身体“滋润度秋”。
少食损伤阴精的辛辣食物,多食用滋补柔润的食物。
蔬菜类:南瓜、莲藕、萝卜;
水果类:荸荠、枇杷、乌梅;
五谷类:薏米、芝麻、核桃;
肉食类:猪肉、鸭肉、乌鸡。
需注意,梨是秋冬很好的水果,适当吃一些有润燥的作用。
然而梨性偏寒,用于早秋“温燥”较为适宜,但不适合对付“凉燥”。
立秋吃梨,宜搭配银耳、百合等温润食材,煮熟后食用。
3、居处之润
秋冬,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空气湿度却不断降低。
很多人都会感到口唇干燥、舌干少津,甚至皮肤干燥开裂。
这是由于凉燥之邪,不仅从从口鼻而入,也从皮毛而入。
环境湿度过低是,喝多少水也不管用。
此时可以开加湿器,但要注意对加湿器定期清洗。
避免加湿器内滋生出细菌、霉菌,妨碍人体健康。
秋冬养生要“内润秋燥”怎么做到?大家都知道了吧?成都东区中医肿瘤研究院江学文主任温馨提示天气变化频繁,情绪波动更加明显,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